DDG Geodesics
原课件来自:https://brickisland.net/ddg-web/
测地线(Geodesics)
测地线(Geodesics)是微分几何中的核心概念,它将“直线”的概念推广到弯曲的空间中。我们将从历史背景出发,逐步介绍测地线的基本性质、在不同几何空间中的表现,以及在离散曲面上的推广。
Euclidean Geometry
欧几里得在《几何原本》中提出了五条基本公设,构建了整个平面几何的基础:
- 两点之间可连一条直线段
- 线段可无限延伸成直线
- 可作圆
- 所有直角都相等
-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平行线
这些公设成为几何学的基石,直到两千年后人们才发现,第五条公设并非必然成立。
Non-Euclidean Geometry
19世纪,罗巴切夫斯基、波约、高斯等人发现,平行公设无法由前四条公设推导得出,从而诞生了非欧几何:
- 椭圆几何:过直线外一点没有平行线,所有直线都会相交
- 双曲几何: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条平行线
这些几何空间中,“直线”即测地线,其行为与平面中截然不同。
带边界的区域上的测地线
在有边界的区域中,最短路径不一定是“直”的,它可能会沿着边界走。在内部区域中,测地线仍然是“最直”且“最短”的路径。
此时此刻,我正在听《悬日》,看到这张图,也会有一些莫名的失落。前阵子和高中同学闲聊,看到一个二中(我的高中)的学生拍的,其实一个镜头,在书桌上一张一张的整理试卷。面对时空,如果曾经熟悉的知识不再记得,还有必要再重学吗,就好像那些曾经解不出来的题,答案还重要吗。
等距不变性(Isometry Invariance)
等距变换是指保持内在几何不变的变形(如卷起地图)。测地线在等距变换下保持不变,即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不会因为曲面的等距变形而改变。
离散测地线(Discrete Geodesics)
在离散曲面(如三角网格)上,我们如何定义测地线?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:
- 最直(零曲率/加速度)
- 局部最短
- 无测地曲率
- 距离函数的梯度
然而,在离散情形下,“最直”和“最短”这两个性质并不总是一致的,这导致我们需要不同的数值算法来求解。
局部最短路径
在欧几里得空间中,一条线段可以被定义为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。但是,我们如何描述一整条直线呢?直线是没有端点的。
这里的答案在于 “局部” 的视角:
- 局部最短:对于路径上的任意两个“足够近”的点,你都无法找到一条连接它们且更短的路径。
- “足够近”在这里有一个技术性的要求:即在这两点之间,最短路径是唯一的。
- 从局部到整体:这条性质为我们定义(光滑或弯曲空间中的)测地线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:测地线是一条局部最短的曲线。
至关重要的区别:
- 局部最短并不等同于全局最短。
- 一条连接A和B的曲线,可能在其上的每一小段都是最短的,但整体来看,可能存在一条从A直接到B的、更短的完全不同的路径。
结论: 无论是全局最短还是局部最短的路径,在它们的局部范围内,都属于测地线。
狄利克雷能量与曲线长度
对于一条平面曲线 $\gamma: [0, 1] \rightarrow \mathbb{R}^2$,其狄利克雷能量定义为:
\[E_D(\gamma) = \int_0^1 |\gamma'(t)|^2 dt\]可以将任何曲线 $\gamma$ 表示为单位速度曲线的重新参数化:
\[\begin{align*} \text{单位速度曲线} & \quad \hat{\gamma}: [0, L] \rightarrow \mathbb{R}^2 \\ \text{速度函数} & \quad c: [0, 1] \rightarrow \mathbb{R}, \quad c(0) = 0, c(1) = L \\ \text{参数化} & \quad \gamma(t) = \hat{\gamma}(c(t)) \\ \text{速度大小} & \quad |\gamma'(t)| = |c'(t)| \end{align*}\]寻找最平滑的曲线:
\[\min_{\gamma} E_D(\gamma) = \min_{\hat{\gamma}} \left( \min_{c} \int_0^1 \frac{(c'(t))^2}{L} dt \right) = \min_{\hat{\gamma}} L^2\]关键洞察:对于一条曲线,最小化狄利克雷能量等价于最小化其长度 \(\min E_D(\gamma) \iff \min \text{Length}(\gamma)\)
在弯曲流形 $(M, g)$ 上,狄利克雷能量为:
\[E_D(\gamma) = \int_0^1 |\gamma'(t)|^2 dt = \int_0^1 g\left( \gamma'(t), \gamma'(t) \right) dt\]几何意义:测地线是狄利克雷能量的临界点(谐和曲线),但在弯曲空间中可能不再是全局最小点。
最短测地线 — 变分视角
平面情形
考虑曲线 $\gamma(t): [0,1] \rightarrow \mathbb{R}^2$,通过最小化狄利克雷能量来寻找固定端点 $\gamma(0)=p$,$\gamma(1)=q$ 的最短路径:
\[\min_{\gamma} \int_{0}^{1} |\gamma'(t)|^2 dt\]推导过程:
- 通过分部积分可得等价形式: \(\min_{\gamma} - \int_{0}^{1} \langle \gamma(t), \gamma''(t) \rangle dt\)
- 对 $\gamma$ 取梯度,得到一维泊松方程
核心思想:测地线是调和函数
弯曲曲面情形
在弯曲流形 $(M, g)$ 上,故事本质上相同:
- 考虑可微曲线 $\gamma: [0,1] \rightarrow M$
- 狄利克雷能量为: \(E_D(\gamma) = \int_0^1 |\gamma'(t)|^2 dt = \int_0^1 g\left( \gamma'(t), \gamma'(t) \right) dt\)
重要结论:
- 测地线仍然是临界点(调和的)
- 但可能不再是全局最小点
关键难点: 测地线不再通过求解简单的线性方程(拉普拉斯方程)得到,需要数值算法。
变分视角总结:
- 平面中:测地线 = 线性函数 = 狄利克雷能量的最小化子
- 弯曲曲面中:测地线 = 狄利克雷能量的临界点(调和曲线)
- 从线性到非线性:需要从解析解转向数值计算
离散最短路径—边值问题
- 局部最短路径: 可以通过迭代拉直Dijkstra路径直到无法进一步改进
- 全局最短路径: 需要更复杂的方法
离散最短路径—顶点处的行为
在顶点附近,即使是局部最短路径也需要特别注意—行为取决于角缺陷 $\Omega$:
平坦顶点 ($\Omega = 0$)
- 最短路径直接穿过顶点
- $\Omega_i = 2\pi - \sum_{ijk} \theta_i^{jk}$
锥形顶点 ($\Omega > 0$)
- 总是从一侧绕行更快
- 从不穿过顶点
鞍点顶点 ($\Omega < 0$)
- 总是有许多局部最短路径通过鞍点顶点
多面体最短测地线算法
将Dijkstra算法推广到包含穿过三角形的路径:
- MMP算法 (Mitchell, Mount, Papadimitriou, 1986)
- 复杂度:$O(n^2 \log n)$
- 核心思想: 跟踪公共测地线路径的区间或”窗口”
最短测地线—光滑vs离散对比
光滑情形
从源点 $p$ 到不同点 $p_1, p_2$ 的两条最小测地线 $\gamma_1, \gamma_2$:
- 仅当 $\gamma_1 \subseteq \gamma_2$ 或 $\gamma_2 \subseteq \gamma_1$ 时才会相交
离散情形
- 多条测地线可以在鞍点顶点处重合(”伪源点”)
重要提示: 多面体最短测地线可能无法忠实捕捉光滑测地线的行为
闭合测地线
光滑曲面理论
定理 (Birkhoff, 1917)
- 每个光滑凸曲面都包含一条简单闭合测地线
- 即:不自交的测地线环(”Birkhoff赤道”)
定理 (Lyusternik & Schnirelmann, 1929)
- 实际上,至少存在三条简单闭合测地线
- 这个结果是尖锐的:在某些光滑曲面上确实只有三条
离散情形的根本差异
定理 (Galperin, 2002)
- 大多数凸多面体没有简单闭合测地线
- (基于离散最短测地线的定义)
核心问题:离散测地线的”最短”特征再次无法捕捉光滑情形的性质
为什么离散情形不同?
约束1: 最短测地线不能穿过凸顶点
约束2: 根据高斯-博内定理:
\[\sum_{i \in V} \Omega_i + \sum_{i \in \partial V} \kappa_i = 2\pi\chi\]对于闭合测地线:
- 必须将顶点划分为两个集合
- 每个集合的总角缺陷必须恰好等于 $2\pi$
结论: 光滑微分几何中的经典定理在离散设定中往往不再成立,这推动了离散微分几何发展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。
割迹与单射半径
割迹定义
- 对于光滑曲面 $M$ 上的源点 $p$,割迹是所有满足以下条件的点 $q$ 的集合:
- 在 $p$ 和 $q$ 之间不存在唯一的(全局)最短测地线
单射半径定义
- 单射半径是到割迹上最近点的距离
- 衡量了从 $p$ 出发的测地线保持最短性的最大范围
经典例子:球面
- 球面上任意点 $+p$ 的割迹是对跖点 $-p$
- 单射半径覆盖整个半球面
离散割迹
关键观察
- 绕行锥形顶点(正曲率顶点,$\Omega_i > 0$)总是更短
- 因此,永远不要直接穿过锥形顶点
理论意义:割迹的研究揭示了离散度量几何与光滑微分几何之间的深刻差异,强调了在离散设定中重新审视经典概念的必要性。
中轴(Medial Axis)
定义
- 与割迹类似,区域(或曲面)的中轴是所有不具有唯一最近边界点的点 $p$ 的集合
中轴球
- 以中轴上点为球心
- 半径为到最近边界点的距离
- 是包含在区域内的最大内切球
结构特点
- 与割迹一样,结构可能非常复杂
- 通常具有三个分支
对偶表示 中轴提供了一种”对偶”的形状表示,可以从以下两者恢复原始形状:
- 中轴拓扑结构
- 半径函数
离散中轴
- 正方形:由对角线和中线组成的骨架
- 圆形:单一中心点
- 矩形:类似正方形但比例不同的骨架
- 椭圆:主要轴线
非凸多边形的惊喜
- 不再只是直线段!
- 出现抛物线弧等复杂曲线
三维中轴
维度无关性
- 定义适用于任意维度
- 提供形状的”骨架”概念
计算挑战
- 精确计算困难(涉及二次曲面片)
- 通常用单纯复形近似
中轴计算算法
Voronoi图方法
- 在边界上采样点
- 计算Voronoi图
- 保留”高瘦”单元的”短”面片
收敛性
- 采样足够密时,可获得正确的拓扑结构
中轴与曲面重建
从点云重建曲面
- 连接沿”长边”相遇的”瘦长”单元中心
- 在三维中提供具有拓扑保证的曲面重建
理论保证
- 在足够多的采样点下,能够正确恢复原始曲面的拓扑
总结:中轴作为形状的内在骨架表示,在几何处理、形状分析和曲面重建中具有重要应用,但在离散设定中需要特殊的算法和理论来处理其与光滑情形的差异。
最直路径 (Straightest Paths)
在欧几里得空间中,直线可以被描述为”尽可能直”的曲线。如何将这一概念精确化并推广到流形中的曲线?
两种等价描述:
- 几何视角:无曲率
- 动力学视角:无加速度
流形中的推广:
- 几何视角:无测地曲率
- 动力学视角:协变导数为零
几何视角详解
考虑曲面上的曲线 $\gamma(s)$,其切向量为 $T$,曲面法向量为 $N$,定义 $B := T \times N$。
曲率分解: 可以将曲线的”弯曲”分解为两个分量:
\[\begin{align*} k_n &:= \langle N, \frac{d}{ds} T \rangle \quad \text{法曲率} \\ k_g &:= \langle B, \frac{d}{ds} T \rangle \quad \text{测地曲率} \end{align*}\]几何解释:
- 法曲率:由曲面 $M$ 本身的曲率”强制”产生
- 测地曲率:超出这一最小弯曲量的任何额外弯曲
核心思想:测地线是满足 $k_g = 0$ 的曲线
可视化对比:
- 大法曲率 $k_n$,小测地曲率 $k_g$:曲线紧密贴合曲面弯曲
- 大测地曲率 $k_g$,小法曲率 $k_n$:曲线在曲面上额外弯曲
这一分解揭示了:
- 内在vs外在:测地曲率衡量曲线在曲面上的”内在”弯曲,与曲面在空间中的嵌入方式无关
- 最直性:测地线在曲面上尽可能直地行进,仅因曲面本身的弯曲而偏离”直线”路径
- 局部特征:测地曲率为零提供了判断曲线是否”直”的局部准则
这一几何视角为在离散曲面上定义”最直”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离散曲面上的离散曲线
- 在单纯曲面 $M$ 上,离散曲线是在每个单形内分段线性的连续曲线 $\gamma$
重要特性:
- 不必是边路径:可以穿过面片,在单个面片内有多个顶点等
- 灵活表示:能够处理不同维度的单形序列
编码方式: 使用单形序列和重心坐标表示:
单形类型 | 重心坐标
---------|-----------
三角形 ilj | (0.1, 0.7, 0.2)
边 ij | (0.45, 0.55)
三角形 ijk | (0.40, 0.15, 0.45)
顶点 k | (1.00)
离散测地曲率
平面曲线的离散曲率:
- 定义为转向角 $\kappa_i$
单纯曲面上的推广:
- 由于单纯曲面的大部分点内在地平坦,可以采用相同的定义
- 面片内:直接测量线段间夹角
- 边穿越:”展开”相邻面片并测量角度
- 顶点处:问题复杂,无法展开
从光滑到离散的转换
光滑情形的挑战:
- 光滑设定中:测地线 = 零测地曲率
- 离散设定中:在顶点处遇到困难(无法展开,某些顶点无最短路径)
替代特征: 光滑情形的另一种描述:曲线两侧具有相同角度
离散自然推广:
- 在曲线两侧具有相等的角度和
- 这提供了离散最直测地线的定义(Polthier & Schmies, 1998)
指数映射 (Exponential Map)
1. 基本定义
在光滑曲面 $ M $ 上的某一点 $ p $,其指数映射是一个函数:
\[\exp_p: T_p M \rightarrow M\]| 它将切空间 $ T_p M $ 中的一个向量 $ X $,映射到曲面 $ M $ 上的一个点。这个点是:**从 $ p $ 点出发,沿着以 $ X $ 为初始方向(即 $ X/ | X | $)的测地线,行走距离等于 $ X $ 的长度 $ | X | $ 后所到达的位置**。 |
直观理解:
- 输入:一个指明“方向和距离”的向量。
- 输出:在弯曲的曲面上,沿着“直线”(测地线)走完该向量所指定的路程后抵达的终点。
2. 几何图像:“包裹”切平面
可以将指数映射想象成一个将切平面 $ T_p M $ “包裹”或“卷曲”到曲面 $ M $ 本身上的过程。
- 切平面在 $ p $ 点与曲面相切,是一个平坦的参考空间。
- 指数映射将切平面上的直线射线 $ tX $ 精确地对应为曲面上的测地线 $ \exp_p(tX) $。
3. 核心思想:弯曲空间中的“平移”
这是指数映射最根本的价值所在。
- 在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中,平移非常简单:点 $ p $ 加上向量 $ v $ 就得到新点 $ p+v $。
- 在弯曲的流形上,没有全局的向量加法。指数映射 $ \exp_p(X) $ 替代了 $ p + X $ 的操作,提供了在弯曲背景下“从 $ p $ 点移动一个向量 $ X $”的自然且内蕴的定义。
指数映射 $ \exp_p $ 是连接局部平坦性(切空间)与全局弯曲性(流形本身)的桥梁。它通过测地线将切空间中的向量转换为流形上的点,从而在弯曲空间中实现了类似于“平移”的基本操作,是整个黎曼几何赖以建立的基石之一。
对数映射 (Logarithmic Map)
1. 什么是对数映射?
对数映射 $ \log_p $ 是指数映射 $ \exp_p $ 的逆映射。
-
指数映射:输入切向量 $ X $,输出流形上的点 $ q $。
\[\exp_p(X) = q\] -
对数映射:输入流形上的点 $ q $,输出切向量 $ X $。
\[\log_p(q) = X\]
| 这个向量 $ X $ 满足:从点 $ p $ 出发,沿着方向 $ X/ | X | $ 的测地线行走距离 $ | X | $,恰好到达点 $ q $。换言之,$ X $ 编码了从 $ p $ 到 $ q $ 的最短测地线的“初始方向和距离”。 |
2. 存在性与唯一性
在局部是唯一的,在全局上不一定。
让我们分解来看:
存在性
- 答案:是的(对于完备的无边界流形)。
- 理论依据:Hopf-Rinow 定理。该定理保证,在完备的黎曼流形上,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一条最短测地线。
- 构造方法:
- 找到从 $ p $ 到 $ q $ 的最短测地线 $ \gamma $。
- 令 $ X $ 为在 $ p $ 点处与 $ \gamma $ 相切的向量,其长度等于 $ p $ 到 $ q $ 的测地距离。
- 那么根据指数映射的定义,有 $ \exp_p(X) = q $,因此 $ \log_p(q) = X $。
唯一性
- 答案:在局部是唯一的,在全局上不唯一。
- 局部唯一性:如果点 $ q $ 离 $ p $ 足够近(位于 $ p $ 的单射半径内),那么从 $ p $ 到 $ q $ 的最短测地线是唯一的。因此,$ \log_p(q) $ 也被唯一确定。
-
全局不唯一性:如果点 $ q $ 离 $ p $ 较远,可能存在多条不同的最短测地线连接 $ p $ 和 $ q $。每条测地线都对应一个不同的切向量 $ X $,它们都是 $ \log_p(q) $ 的有效值。
经典例子:在地球(球面)上,从北极点 $ p $ 到南极点 $ q $ 有无数条最短测地线(任何经线)。每条经线都对应一个不同的初始方向(切向量 $ X $)。因此,$ \log_p(q) $ 有无数个可能的值。
核心洞察:对数映射的唯一性问题,直接反映了流形整体几何的复杂性。割迹 正是由那些使得 $ \log_p $ 不唯一的点 $ q $ 所构成的集合。指数/对数映射是弯曲空间的“翻译官”,能把曲面问题变成平面问题来计算,但要注意路径可能不唯一。
曲面上的平均值
弯曲空间如何求平均?
在平面上,计算平均值是直接的算术运算:
\[\bar{x} = \frac{1}{n} \sum_{i=1}^{n} x_i\]但在弯曲的曲面上,这个方法行不通,因为:
- 脱离曲面:坐标相加的结果可能不在曲面上。
- 非内在性:计算依赖于外部坐标,而我们可能只关心曲面自身的内在几何。
解决方案:Karcher 均值 将“平均值”定义为曲面上那个到所有给定点的测地距离平方和最小的点:
\[\bar{x} = \arg\min_{x \in M} \sum_{i=1}^{n} d(x, y_i)^2\]这个定义是内在的,并且在平面上与算术平均完全一致。
如何计算?利用指数/对数映射
计算Karcher均值的关键在于一个优雅的迭代算法,通过 log 和 exp,将复杂的“弯曲空间平均”问题,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“线性空间平均”步骤。
离散指数映射
基本思想与计算方式
在离散曲面(如三角网格)上,计算指数映射 $ \exp_p(u) $ 是一个直接的、一步一步的几何过程,类似于“光线追踪”。
算法步骤:
- 定位起点:确定点 $ p $ 位于哪个三角形面片内。
- 发射射线:从 $ p $ 出发,沿着给定的切向量 $ u $ 的方向,在当前三角形内画一条射线。
- 穿越网格:
- 如果射线击中一条边,则进入相邻的三角形。根据最直准则,入射角等于出射角,以此确定在新三角形中的前进方向。
- 如果射线击中一个顶点,同样应用最直准则(即在该顶点处,路径两侧的角度和相等)来决定方向。在鞍点等复杂顶点处,这可能产生多个可能的方向。
-
终止:当行走的总距离等于向量 $ u $ 的长度 $ u $ 时,停止并返回当前位置 $ \exp_p(u) $。
与光滑情形的对比
| 性质 | 光滑曲面 | 离散曲面(最直觉地线定义) |
|---|---|---|
| 单射半径 | 由割迹决定。 | 到最近的正曲率顶点(锥点,$ \Omega > 0 $)的距离。在锥点处,指数映射不再是单射。 |
| 满射性 | 是 (Hopf-Rinow定理)。从 $ p $ 出发可以到达任何点。 | 不是。例如,无法从鞍点顶点($ \Omega < 0 $)通过最直觉地线到达其某些“下游”区域。 |
| 计算 | 求解测地线方程(ODE)。 | 通过上述“射线追踪”式的几何操作。 |
测地线方程
协变导数 $ \nabla $ 提供了对测地线的另一种刻画,即测地线方程:
\[\nabla_{\dot{\gamma}} \dot{\gamma} = 0\]逐部分解读:
- $ \gamma $:曲面上的曲线。
- $ \dot{\gamma} $:曲线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向量(切向量)。
- $ \nabla $:协变导数(或联络)。
- $ \nabla_{\dot{\gamma}} $:沿着速度向量 $ \dot{\gamma} $ 的方向求协变导数。
- $ \nabla_{\dot{\gamma}} \dot{\gamma} $:速度向量 $ \dot{\gamma} $ 沿着它自身方向的协变导数。这正定义了前文所说的内在加速度。
- $ = 0 $:加速度为零。
几何直觉:没有“面内转弯”
方程 $ \nabla_{\dot{\gamma}} \dot{\gamma} = 0 $ 的直观几何含义是:当沿着曲线 $ \gamma $ 移动时,感觉不到任何在曲面内的转弯。
| 视角 | 对“最直”的描述 | 数学表达 |
|---|---|---|
| 几何视角 | 测地曲率为零 | $ k_g = 0 $ |
| 动力学视角 | 切向加速度为零 | $ \nabla_{\dot{\gamma}} \dot{\gamma} = 0 $ (测地线方程) |
测地线方程 $ \nabla_{\dot{\gamma}} \dot{\gamma} = 0 $ 是微分几何中最核心的方程之一。
- 理论价值:它提供了一个完全内蕴的、与坐标选取无关的测地线定义。
- 实用价值:给定一个黎曼度量 $ g $,我们可以从中推导出 $ \nabla $ 的具体形式(通过克里斯托费尔符号),然后通过数值求解这个二阶微分方程,来计算光滑曲面上的测地线。
协变导数:外在视角**
目标与动机
我们想衡量一个向量场 $ Y $ 沿着另一个向量场 $ X $ 的方向变化得有多快。
计算步骤(基于曲面嵌入)
- 找一条曲线:在点 $ p $ 附近,找到一条曲线 $ \gamma(t) $,使得其在 $ p $ 点的切向量就是 $ X(p) $。
- 限制向量场:将向量场 $ Y $ 限制在这条曲线上,得到一个沿曲线的向量值函数 $ Y’(t) = Y(\gamma(t)) $。
- 求普通导数:计算 $ Y’(t) $ 在 $ t=0 $ (即 $ p $ 点)的常规导数 $ \frac{dY’}{dt} $。这个导数向量存在于外围的欧几里得空间中。
- 投影到切空间:将 $ \frac{dY’}{dt} $ 投影到曲面在 $ p $ 点的切平面 $ T_pM $ 上。这个投影操作就是“移除法向分量”。
最终结果:这个投影得到的切向量就是 $ Y $ 沿着 $ X $ 在 $ p $ 点的协变导数,记作 $ \nabla_X Y $。
与测地曲率的联系
这个过程听起来非常熟悉,因为它本质上就是计算测地曲率 $ k_g $ 时所做的:
- 当时,我们取曲线的切向量 $ T $,计算其普通导数 $ \frac{dT}{ds} $,然后将其投影到由 $ B = T \times N $ 张成的“切向方向”上,从而得到测地曲率。
- 因此,测地线方程 $ \nabla_{\dot{\gamma}} \dot{\gamma} = 0 $ 正是要求速度向量 $ \dot{\gamma} $ 沿着自身方向的协变导数(即其内在加速度)为零。
核心思想:协变导数衡量了一个向量场沿着另一个向量场方向的变化率(仅考虑曲面内的变化)。
协变导数:内在视角
动机
既然测地线是内蕴的(只依赖于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,即度量 $ g $),那么定义它的工具(协变导数)也应该能够仅用度量 $ g $ 来定义,而不依赖于曲面在空间中的嵌入方式。
公理化定义
可以证明,协变导数 $ \nabla $ 是唯一满足以下一系列公理的算子:
线性性:
\[\begin{aligned} \nabla_Z (X + Y) &= \nabla_Z X + \nabla_Z Y \\ \nabla_{X+Y} Z &= \nabla_X Z + \nabla_Y Z \end{aligned}\]与函数的兼容性(莱布尼兹律):
\[\begin{aligned} \nabla_{\phi X} Y &= \phi \nabla_X Y \\ \nabla_X (\phi Y) &= (D_X \phi) Y + \phi \nabla_X Y \end{aligned}\]与度量的兼容性:
\[D_Z g(X, Y) = g(\nabla_Z X, Y) + g(X, \nabla_Z Y)\]这个性质保证了协变导数在微分过程中不会“破坏”角度和长度的概念。
无挠性:
\[\nabla_X Y - \nabla_Y X = [X, Y]\]这里 $ [X, Y] $ 是向量场的李括号。无挠性意味着协变导数中不包含不必要的“扭曲”,协变导数的反对称部分由李括号这一纯代数对象完全决定。
方法一:ODE积分法(在参数域求解)
这种方法直接在光滑的参数化表面上工作。
- 准备工作:
- 给定参数化表面 $ f: U \subset \mathbb{R}^2 \rightarrow \mathbb{R}^3 $。
- 计算其雅可比矩阵 $ J_f $。
- 写出度量张量 $ g = J_f^T J_f $ 及其逆矩阵 $ g^{ij} $。
- 计算克里斯托费尔符号:
- 利用度量 $ g $ 及其导数,通过公式计算克里斯托费尔符号 $ \Gamma_{ij}^k $。
- 公式:$ \Gamma_{ik}^p = \frac{1}{2} g^{pj} (g_{ij,k} + g_{jk,i} - g_{ki,j}) $
- 写出测地线方程:
-
在参数域 $ u(t) = (u^1(t), u^2(t)) $ 中,测地线方程是一个二阶ODE系统:
\[\ddot{u}^k + \Gamma_{ij}^k \dot{u}^i \dot{u}^j = 0\]- 其中 $ \dot{u}^i $ 代表对时间 $ t $ 求导。
- 这个方程来源于 $ \nabla_{\dot{\gamma}} \dot{\gamma} = 0 $。
-
- 数值积分:
- 使用标准的数值积分器(如龙格-库塔法)。
- 输入:初始位置 $ u(0) $ 和初始速度 $ \dot{u}(0) $(对应于三维空间中的初始点和初始方向)。
- 输出:参数域中的路径 $ u(t) $。
- 映射:最后通过 $ f(u(t)) $ 得到三维空间中的测地线。
方法二:离散化法(在三角网格上追踪)
这种方法将光滑曲面离散化,然后在离散网格上操作。
- 离散化:将光滑参数化表面 $ f $ 三角剖分,得到一个三角网格。
- 射线追踪:
- 在三角网格上,使用之前介绍的离散指数映射算法。
- 从初始点 $ p $ 出发,沿初始方向发射一条“射线”。
- 根据“最直”准则(在边和顶点处保持角度相等)穿越三角形。
- 持续进行,直到达到所需的路径长度。
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
| 方面 | ODE积分法 | 离散化/射线追踪法 |
|---|---|---|
| 准确性 | 高。直接求解光滑方程,精度由数值积分器控制。 | 中等。精度受网格分辨率限制。在粗网格上,路径是分段线性的。 |
| 速度 | 可变。每一步计算成本高(需计算 $ \Gamma $ 和 ODE 右端项),但路径光滑,可能总步数少。 | 通常较快。每一步是简单的几何操作(射线-边求交),但路径可能曲折,需要更多步。 |
| 内存 | 较低。只需存储参数化 $ f $ 和当前状态。 | 较高。需要存储整个三角网格数据结构。 |
| 实现简易性 | 复杂。需要推导/计算度量 $ g $ 和克里斯托费尔符号 $ \Gamma $,并实现ODE求解器。 | 相对简单。核心是几何射线追踪,算法直观。 |
| 通用性 | 适用于光滑曲面。难以直接应用于非参数化或纯离散的曲面。 | 通用性强。同时适用于光滑曲面(通过离散化)和本身就是离散的曲面(如三角网格)。这是其巨大优势。 |
| 数值稳定性 | 可能遇到ODE刚性问题或 $ \Gamma $ 计算中的数值问题。 | 通常很稳定,但在顶点处可能因分支选择而变得复杂。 |
总结
在光滑曲面上:
- “最短”和“最直”是同一回事,都是测地线。
在离散曲面(如三角网格)上:
- “最短”和“最直”分家了,变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- 最短:适合解决“从A到B怎么走最短”(边值问题)。
- 最直:适合解决“朝这个方向一直走会去哪”(初值问题)。
重要结论:
- 没有完美定义:两种离散定义都有缺陷,无法完全复制光滑测地线的所有性质。
- 按需选用:在实践中,需要根据你的问题(求最短路径还是预测行进轨迹)来选择合适的工具。
- 保持开放:鼓励寻找新的、更好的离散定义。
Enjoy Reading This Article?
Here are some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like to read next: